黔西南州地处北纬25度、东经度交汇处的世界黄金气候生态带,年平均气温17℃、平均日照.1小时,无霜期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9.6%,全年空气指数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达60%左右,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中国四季康养之都”“中国绿色生态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发展康养产业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大力推动下,全州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规模。

黔西南州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及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养生养老文化宜居试验区,创建“医、养、健、管、游、食、险”结合试点单位,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工作,加快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横向发展、纵向推进、试点引领、区域带动、连线成片、辐射全域”的方式,逐步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融合发展特色品牌和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发展快

医院综合大楼

近年来,黔西南州先后出台了《黔西南州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黔西南州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健康黔西南规划纲要》等文件,从政策层面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等3个城市医疗集团、创新打造“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等方式,加快推动全州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助推解决老年群体“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目前,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个,医院个(含3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疗养院1个、体检中心3个、其他医疗机构个,有床位张,平均每千人拥有6.42张;已建成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5个,省级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试点12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试点4个,安宁疗护试点1个;同时,各县(市)均明确1家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支持机构,有6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就近的社区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签订医养合作协议,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个,与全州14万老年人签订了服务协议书,加大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力度。

天地药业公司邢贵龙摄

积极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在推进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州实际,探索多种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康养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医养结合,从全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医和养两块资源处于相对独立和分散状态。一方面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对内部已设立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给以一定政策支持,同时要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另一方面,探索推动社区服务中心在医养结合模式中转型发展,对有资源和服务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鼓励其为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等提供医疗服务,同时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乡村医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探索推进旅养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州生态气候资源优势,通过深入实施“文旅兴州”战略,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旅游+康养”产业模式发展,在全州规划建设一批中高端养老服务机构,主要针对慢病疗养、避暑避寒等康养需求一线城市老年消费者,将养老、养生、养病、养心等功能有效结合起来,将康养产业(生产)与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对于养老功能高于养老院;对于养生功能高于疗养院;医院。走出一条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服务的旅养融合发展之路。

医护人员为群众进行义诊陶溪摄

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模式。以实施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世界银行贷款养老服务项目为契机,强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在新建住宅小区落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四同步”要求,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探索“物业+养老”“互联网+养老”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为老年人打造友好型居住环境。养老服务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州共有养老机构个,养老床位张,其中社会福利院9个、老年养护楼8个、农村敬老院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5个、农村幸福院个,基本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州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我州已获批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并在10个养老机构开展试点工作,养老服务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医药产业稳步增

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贵村铁皮石斛基地石斛鲜花丰收刘朝富摄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传统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地道中药资源近种,在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面基础良好,近年来我州相继出台了《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西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等政策文件,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在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方面,全州现有中医医疗机构10家,医院5家(医院1家、医院2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5家(其中医院1家);中医诊所65家,中医备案诊所16家,54家综合医疗机构设有中医科;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综合诊疗服务区(中医馆);成立黔西南州民族医药传承工作室、黔西南州布依族医药传承工作室。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共有贵州省名中医2名,黔西南州名中医22名;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人,中药师(士)人,其中中医类别的硕士12人,中医类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38,副主任及以上护师25人,副主任及以上中药师1人,副主任及以上技师5人。在中药材产业方面,全州中药材面积.4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1.33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薏仁米、花椒、金银花、生姜、无患子、土砂仁、艾纳香、刺梨、何首乌、铁皮石斛、白及、钩藤、连翘、天麻、黄精等。目前,全州累计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30多个,面积1.6万余亩。

长护险试点推进稳

黔西南州医保局开展“长护险”政策宣讲

年9月,黔西南州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地区后,各项试点工作加快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执行组长的黔西南州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组织领导保障、部门协同配合、统筹推进的机制。

及时制定政策措施。印发了《黔西南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施方案》以及实施细则、失能评定管理办法、定点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十余项配套文件,为长期护理保险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护险”等级评定郭连军摄

建立完善评定机构。成立了由州医保、州卫健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失能评定资格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州失能评定工作;建立了失能评定专家库,其中初评专家人、复评专家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第三方评估机制,目前已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的机构有4家(其中居家上门护理2家,机构内护理1家,提供辅具租赁1家)。

及时开发经办系统。已开发黔西南州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系统,并在年3月29日正式上线,有效确保经办从启动之初更加智能高效。

开展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组织召开全州长期护理险培训会,在政府门户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zyswt/1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