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故事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与《朝花夕拾》 姜宝兵 《野草》就被认为是鲁迅的哲学。他那些深邃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对生命存在的种种思考,都蕴藏在《野草》式的独语中。初读《野草》,你会觉得很难懂,可是又被这种难懂吸引着。很多意象,像奇怪而高的秋夜的天空、在冷风中瑟缩的粉红色小花、不是被黑暗吞并就是在光明中消失的影子、明知前面是坟却匆匆前行的过客、还有死火、墓碑、乞丐、死尸……这一切无不让你感到沉闷、压抑、阴冷,甚至是恐怖,但是它们又似乎都有一种魔力,让你无法忘怀。 《过客》像篇戏剧,说一个中年人在憔悴困顿中赶路,天色已经昏暗下来,他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一个老人告诉他路的尽头是坟,劝他停下休息,他谢绝了,一个少女说前方是野百合、野蔷薇,他也不信,他就这样不问好坏的走下去,不问意义的永不停歇的行走。这就是鲁迅所理解的命运的全部内涵。 《野草》很多篇目就是这样联系着生与死的梦魇,但也有对风物的追怀。比如《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如此美景,他却联想到小时候因风筝伤害了小弟的心灵,成年觉悟后要道歉时,弟弟早已不记得此事,还笑了起来:被伤害的人反而比伤害他人的人更麻木,他多年想得到宽恕的期待就这么一下子落空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和悲哀? 鲁迅非常珍爱《野草》,说它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但同时认为《野草》只属于他自己,不希望青年人去读这些晦涩的独语。不过,《朝花夕拾》就不同了,它明丽清新,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年轻人读,是鲁迅到厦门后对儿时美好经历的反顾。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短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是啊,谁的童年不充满无限乐趣呢?鲁迅就特别怀念他的百草园,他曾经在那里尽情地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然而,这种美好时光很快就结束了,12岁时,他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时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从此之后,鲁迅接触到了枯燥无味的私塾教育,庸医的害人,父亲的死,到南京求学和富国强兵梦的破灭,赴日求医和弃医从文,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这些真实的经历,鲁迅都深深系念,亲切自然地为我们讲述出来。 长妈妈一肚子“道理”“规矩”,正月初一早晨醒来,要你说“恭喜”,吃一点福橘;她虽然害死了隐鼠,却会讲“长毛”的故事,买带画儿的《山海经》;三味书屋的老塾师“极方正、质朴、博学”;荒诞的中医竟然要以“原配”蟋蟀作药引,用“败鼓皮丸”治鼓胀病;令人景仰的藤野先生,教学认真严格,又不怀民族偏见;而那个正直却不合时宜的范爱农,终生坎坷,沉水而亡……这中间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民俗。结婚、过年、迎神、老鼠嫁女、八戒招亲、猫是虎老师,你可能听说过了,可是你听说过飞蜈蚣专治美女蛇、“麻胡子”蒸吃小儿吗?还有专舐余墨的墨猴,充满人情味的无偿鬼,……这一切多么令人神往啊。 和《野草》神秘的独语比起来,鲁迅用一种透明开放的“闲话”风,情深款款地叙述着童年往事,呈现出又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 博客剑梅楼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gy/10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推荐中医儿科薪火传承辑要让人百看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