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读书汇不会忘却的记bull念
春天来了,凡是野火烧不尽的,春风终将唤醒。凛冽的寒风是刺骨的,但它是冬天的标记。和煦的春风吹得人发懒,但它是春天温暖的信号。一岁一枯荣,冬宜藏,春宜生。又一年的春天来了,万物生长,是时候开启思想的门户,激扬思想的火花,让一年之季在于春,从阅读和分享开始。 三月初春的一个下午,镇江壹周的书友们前往西津渡柏龙啤酒花园餐厅,共赴思想交流的阅读现场。 年的第一场读书会以鲁迅为主题鲁迅 是上世纪的一座思想文化高峰 是一个独特而不可逾越的存在 鲁迅的文章是几代人上学读书绕不开的记忆:老师的分析,中心思想,背诵,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视角去读他,从阅读中完成“他鲁迅”到“我鲁迅”的探索之旅。然而进入网络时代,鲁迅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前不久,余华的“鲁迅是我唯一痛恨过的作家”在壹周读书汇群里引发书友热议,当下的社会,还需要鲁迅吗?鲁迅是谁?鲁迅还要进教材吗?怎么进?何时进?基于不同的阅读取向、文化背景及个人阅历,每名书友都以真诚的观点,分享着自己眼中的鲁迅。 年首期壹周读书汇以 “我们还需要鲁迅吗” 精彩开场 西津渡柏龙啤酒花园优雅精致的环境,温馨柔和的灯光下,书友们各执一本关于鲁迅的书,围坐一圈,新老书友,展开。 他说“ 青年作家陶然老师,他首先分享了他对鲁迅的理解。 他认为鲁迅散文是第一流的,现代杂文在其手中成熟因而也具里程碑的意义,学术论著如《中国小说史略》亦具史家眼光,但小说最能显示他的才华。其小说思想深刻,观察犀利,态度冷酷,技巧出众,瑕疵或为语言的欧化和表达方式的晦涩。认为《呐喊》的影响和名气大过《彷徨》,但《彷徨》的质量更整齐。《呐喊》像一个个概念演化出来的,而《彷徨》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故事新编》挖苦和调侃具体时代的一些人和事,当时或是热点,却没有超时代性和永恒性。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论鲁迅时也持类似观点。 “ 书友jack首先发言,他说,鲁迅的形象从小伴随着成长,对鲁迅的感情历程,经历了从恨、盲从、反思、不喜欢、直到崇拜的过程。他觉得可以让孩子们早点接触鲁迅,而不是把他通过教材过度解读,可以作为课外书,引导大家细细品味鲁迅文章中文字的感觉、辩论的技巧、哲学的思维等感受,可以让人读一辈子,从小读到老,都是没有问题的。 书友jack给大家分享了作为70后书友的阅读体验,千江老师非常赞同,她认为鲁迅的文章应早点让孩子们接触,但是不能够以应试的要求,剥夺了孩子们多元化的去解读鲁迅的权利,不能将鲁迅符号化、标准化,这样会对孩子们阅读鲁迅造成极大的困扰和束缚。 “ 书友笏是一位“90”后,他说鲁迅先生的文风与别家不同,总带着股调侃世事、玩味正统的意思。看看先生的文字,就突然感到自己交到了一位损友和知己,一口气读下去,欣慰之感便涌上心头。先生的文字大多辛辣戏谑,但是字里行间隐藏的愤怒与忧思,却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昭示着何为这个古老文明最初的气节与最后的脊梁。我们依然需要鲁迅,但不再是奉若神明;需要他的精神,将之内化在每个人的灵魂里。只要那种不屈的、桀骜的,属于民族的意志,正在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里。鲁迅,他将是我们永远的大先生。 读书会进行到这里,气氛温馨而又热烈,书友们妙语连珠,侃侃而谈,旁听者不时地发出阵阵喝彩,这是今天读书汇最精彩的部分。 “ 镇江壹周总编辑高阳,带来的是陈丹青著《谈笑大先生》,书中让读者看到鲁迅的另外的样子,高阳认为鲁迅是一个经典,无论过多长时间,不论在什么时代,依然是那么的有力量,而在今天,依然可以从鲁迅的身上看到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 书友Alession说,对于“我们还需要鲁迅吗?这个话题,我的观点是,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从个体角度出发,每个人的需求点都是不一样的。 “ 书友墨鸣谈到,“戎马书生”是鲁迅先生的一枚印章,称呼先生极为合适。鲁迅生平简单,无非是读书教书写书,因逢其时,历白话新文化运动,处“启蒙,救亡”的大氛围。谈到对鲁迅的评价,神化、标签化、世俗化者众多,认同瞿秋白“封建宗法社会的孽子;士绅阶级的二臣;革命家(主指创造社,左联)的诤友”这一评价。鲁迅说:“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夏济安认为鲁迅觉得他要做的事就是扛住黑暗的闸门,让年轻人去到一个光明的世界,而他自己是要被抵死扛住闸门,生死无足道的。个人阅读需要鲁迅,推开窗,希翼可以看到香花,亦可见到荆棘,大树无妨参天,小草无妨随风的一派和谐的自然之景。 她说“ 书友初春她觉得鲁迅的性格特别的复杂,也是特别矛盾的,但是她觉得的鲁迅的责任感让她非常的钦佩,他的思想能够引领你,唤醒你。 “ 从小在新疆长大的书友Waliya在谈到鲁迅时,她说,在小学初中学习阶段接触到很多鲁迅的文章,觉得特别的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就更加晦涩难懂了,而且鲁迅的文章都是充斥着战斗、悲惨等字眼,让她觉得比较压抑,特别沉重。这个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什么东西都可以让孩子们去了解,现代看鲁迅文章,我觉得更是一面镜子,看自己是否有书里面的人的那些弱点,从这个角度去看,觉得会更有意义。 “ 书友Snake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她从这本书说起,谈到在她求学阶段接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但是她比较排斥和抵触,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她再去重读鲁迅的文章,也有了一番收获,鲁迅的文章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当时很多进步青年,而如今当下社会,我对于鲁迅的文章的态度是推荐阅读,没有必要去咬文嚼字的分析。 “ 书友默默是一名阅读推广人,同时也是一位小说作者,她说,在讨论今天这个主题之前,她的内心是彷徨的,在小时候被动地去接受鲁迅,习惯把他视为精神偶像,随着年龄的渐长,发现自己是主动的去喜欢这样一个精神偶像,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呐喊》,这是教育部推荐的课外读物,喜欢的人、需要的人会更喜欢,更需要,今天她是第一次参加读书汇,虽然今天讨论的话题比较严肃,但是整个读书汇的氛围给她的感觉是很轻松愉快的。 “ 书友大钱和大家分享她对鲁迅的理解,在她的印象中,除了学生时代,学了鲁迅的几篇文章之后,身边的人很少提及这个话题,对鲁迅了解并不是很深刻,但她很喜欢历史,参加读书汇的目的是想更多的去了解鲁迅,在听了几位书友的分享之后,收获良多。 “ 书友小盆友谈到,鲁迅的散文给我带来比较强烈的画面感,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初中课本里《闰土》那一段插图,她觉得可以把鲁迅的文章作为推荐,对于更年轻的孩子们和未来的一代,鲁迅还是需要的。 “ 书友千江月(左)和周月红(右) 书友周月红是妈咪爱宝贝公益团队一名志愿者,同时也是一名阅读推广人,心灵手巧的她向大家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侧画像剪纸作品,极为传神。她谈到,刚开始读鲁迅,是读不进去的,觉得太深奥,读不懂,以前课本中给她印象很深的鲁迅文章如《社戏》、《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儿时的鲁迅她很喜欢,但是鲁迅其它的杂文读起来却很沉闷,令人读不下去,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地有些文章也能读懂了,细细地去品味,现在她也有自己的读书汇,带领孩子们去读书,去给他们读,去给他们讲。 书友千江月是这次鲁迅话题的现场主持,她恰到好处精彩的点评,让书友拍手称快,她说其实鲁迅是一位特别丰富和复杂的作家,她以前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位反传统的人,可能也是大众很普遍的认知,或者是标签化的认知,当读完《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这两本书之后,就觉得以前真的是误读鲁迅了,鲁迅其实是特别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本国文化的。鲁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百科全书式地展览、剖析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精准、犀利、到位的程度,无人能及。以前更多的是看到鲁迅的冷,现在更多看到鲁迅的热,以前更多的是看到鲁迅的恨,现在更多看到鲁迅的爱,以前看到鲁迅的偏执,现在更多的是看到鲁迅的多元、开放、包容。这个时代更需要鲁迅,因为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塑造独立思考的品质,需要他的精神,以驱动这个社会真正的现代化,更好地张扬每一个人的幸福自由。 壹周读书汇一直以来的特色是群里线上讨论一样精彩,关于鲁迅的话题,自从书友芷竹畅晓一个“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中剔除?”在读书群里引发了书友们几天的热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有时还持续到深夜。 书友芷竹畅晓: 不懂以后会懂,但不看不接触就不知道前人有这样的思想在照耀现实的黑暗之路 风平浪静: 鲁迅常常在文章中批判封建教育方式,其中《五猖会》中对父亲让我在上船前必须要背出《鉴略》的一段,被认为是封建教育压制儿童的天性的典型代表。但每每读到这,我常想:如果没有父亲的严格,鲁迅就在三味书屋扯何首乌藤按斑蝥,哪里能随便一些就写出《中国古代小说史略》这些学术著作。鲁迅十几岁就去了江南谁是学堂读书,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他的扎实的古文功底都是在年幼时的童子功。当年鲁迅的不懂成就了他后来的学术高度。今天,因为学生不懂就删,我们的学生以后能怎样呢?所谓专家,标新立异而已。为了自己编撰的独特性创新性而已。 严肃的猫: 删除鲁迅的作品未必是好的选择,没有少年的“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怎么会有长大后“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你不要想孩子们会去找鲁迅去看,因为在他们记忆中从来就没有鲁迅,最直接的,绍兴的鲁迅生意会失去卖点,而衰落下去。就如同我们天天说“文心雕龙”是镇江的出处,谁又看过呢?对旅游的拉动也不明显。《大地》的作者是在镇江生活的,有多少人到赛珍珠故居看过,哪怕很多是镇江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记不清哪个文学大师说的:从小被迫读背了那么多,不懂的古文唐诗,很痛苦。背不过要挨戒尺,长大了人到中年才发现,用的时候脱口而出,原来那些“手疼”的古文教育让这些文化已融入血脉中。 玻璃心瓷娃娃: 我觉得,鲁迅文章反映的不是焦虑,是对社会不公的痛恨,对人劣根性的针砭,对封建人文的讥讽… 千江: 鲁迅笔下的人物,今天依然活生生地活在我们的身边。鲁迅骂过的,今天还没有人比他骂的更深刻。鲁迅能做到的,一个知识分子的风骨,直照见我的渺小、怯懦。他今天依然有唤醒我的力量。他所有被批评的一面,我只觉得是还原了他是个人而不必是神的一面。反而更显亲和力。以一般现代人的阅读范围可能远远超过鲁迅,但都不会再造鲁迅,除非你再经历过他承受的一切的一切。多数网络写手写得再多,充其量也只是个吞吐垃圾的网虫。就像知识分子,读再多也只是个书虫,变成一只两脚书柜。如今不再产思想家,如今盛产“文字制造者”和“信息搬运工”。 虾: 当年读鲁迅不明其意,而今再读鲁迅泪流满面。 做学生时,最讨厌读鲁迅。步入社会后,最喜欢的,却是读鲁迅。 后来我才明白,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是读不懂鲁迅的。 书友jack: 读群友的文字,风格各异,异彩纷呈。扭转了思维定势,打通了观点壁垒,交融碰撞,耐人寻味,个人觉得这是两年读书汇里最令人难忘的读书会没有之一。 几天的群里热议,短短的两个多小时读书汇现场,书友们,一路铺陈挥洒,以私人化的体验与感悟,跨越代际的鸿沟,跨越叙事的符号化单一化,以开放的姿态,从彼时的鲁迅到此时的鲁迅,从思想的鲁迅到文化的鲁迅,从伟大的鲁迅到生活的鲁迅,每个人都以最真诚的观点,握手于心中的鲁迅。鲁迅,从未走远。鲁迅,依然有着今天的温度。一言不发的00后,平视淡然的90后,评说有物的80后,责任满满的70后,慷慨激昂的60后,沧桑阅尽的50后,不一样的我们,共同完成了当下的鲁迅拼图。 每名书友都意犹未尽 脸上都绽放出收获喜悦的笑容 思索着 回味着 期待着再次相聚 …… 一起让美好发生 特别感谢西津渡柏龙啤酒花园餐厅, 为本次读书汇精心的安排。 (文:朱玲萍、高阳、盛鑫、刘婷婷图:朱瑾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hj/8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暑假预习初中语文七上必背课文23篇汇总
- 下一篇文章: 君之医道君之风,洒向人间都是情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