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上)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也叫“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整夜不眠。

睡眠是生存的前提,人的生命1/3也是在睡眠中度过,可以说睡眠的好坏是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精神萎靡,脏腑功能紊乱,百病丛生。针对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下面我们讨论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及处理方法。

常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医认为人正常的睡眠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对应,《灵枢·口问》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失眠的病机总归为阳不入阴,大体分为三类:

一、心肾不交

主要思想来源于《周易》卦象的原理,否卦“象曰:天地不交,否”。“万物闭塞之象,上下不合”,“阳气不升,阴气不降”。中医理论认为心在上,属火,属阳,肾在下,属水,属阴,正常情况下,心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使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不亢,使得机体阴阳交感,心肾交通,水火既济。当这生理遭到破坏时,则表现为心烦失眠,心悸不安,此为阴阳不交也。《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灵枢·邪客》中载“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指出阳气入于阴方得成寐。

二、脾胃不和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格致余论》说“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脾之阳降……而成天地之交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可见人体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与自然界昼夜节律相通应,并决定着人体的寤寐。

三、阴阳跷脉失开合

在经络系统中,阴阳跷脉有调节全身经络气血,司眼睑之开合的功能。《灵枢·脉度》曰:“跷脉者,少阴之别……入鼽,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灵枢·寒热病》中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于阴,阴出于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阴阳跷脉失开合,则寤寐失调。

针对失眠下面给大家介绍一首食疗方:

百麦安神饮(辽宁药师网)

组成:小麦、百合各25克,莲子肉、首乌藤各15克,大枣2个,甘草6克。

做法:小麦、百合、莲子、首乌藤、大枣、甘草分别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倒入净锅内,加水至毫升,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煮30分钟。滤汁,存入暖瓶内,连炖两次,放在一块,随时皆可饮用。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jg/5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