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1/5972056.html
第四节颤证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西医学中的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势性震颤、原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黄帝内经》虽无颤证病名,但对本病已有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至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颤振》中,肯定了《黄帝内经》肝风内动的观点,扩充了病因病机内容,阐明了风寒、热邪、湿痰均可作为病因而生风致颤,并指出本病与瘛疭有别。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中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和治疗,并指出本病以中老年居多。明·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上述治法至今仍有临床价值。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明确指出颤证与瘛疭的区别,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并载列相应的治疗方药十余首,使本病的理法方药认识日趋充实。

颤证的发生主要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引起风阳内动,或痰热动风,或瘀血夹风,或虚风内动,或肾精气血亏虚,进而筋脉失养或风邪扰动筋脉而发为颤证。

1.年老体虚中年之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精气暗衰,筋脉失养;或禀赋不足,肾精虚损,脏气失调;或罹患沉疴,久病体弱,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情志过极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太过,脏腑气机失于调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气滞而血瘀,筋脉失养;或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入络,扰动筋脉;若思虑太过,则损伤心脾,气血化源不足,筋脉失养;或因脾虚不运,津液失于输布,聚湿生痰,痰浊流窜,扰动筋脉。

3.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阻滞经络而动风;或滋生内热,痰热互结,壅阻经脉而动风;或因饥饱无常,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使筋脉失养而发为颤证。

4.劳逸失当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或房事劳欲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筋脉失于调畅,阴虚风动,发为颤证。

颤证的主要病机概而论之,有风、火、痰、瘀四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引起气血阴精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痰浊、瘀血壅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或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而发颤证。

本病的病变部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

本病的病机演变常见于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联系,风、火、痰、瘀可因虚而生,诸邪又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风、火、痰、瘀之间也相互联系,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瘀阻,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的现象。

(一)诊断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匿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颅脑CT、MRI、PET或SPE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因脑部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眼底角膜色素环(K-F环)检查,血铜、尿铜的测定和肝功能的检查,有助于因铜代谢异常性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检测T3、T4及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瘛疭瘛疭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1.风阳内动

临床表现: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头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

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朱茯神、首乌藤组成;镇肝息风汤由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组成。前方以平肝息风、清热安神为主;后方重在镇肝息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若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

2.痰热风动临床表现: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导痰汤由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甘草、制南星、生姜组成;羚角钩藤汤由羚羊角(水牛角代)、桑叶、川贝、鲜生地黄、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组成。前方以化痰行气为主;后方重在清热、平肝、息风。若痰湿内聚,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

本方由人参、熟地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五味子、桂心、炒远志组成。若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代表方:龟鹿二仙膏。

本方由鹿角、龟甲、人参、枸杞子组成。若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若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玄参;若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

5.阳气虚衰

临床表现: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

本方由干地黄、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炮附子、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组成。若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若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

(一)辨证要点

辨清标本虚实本病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法方药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常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候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息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息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息风定颤,且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

1.诊断之要,除四诊合参之外,还应及时借助颅脑CT、MRI、血液生化检查等方法,明确现代医学疾病分类诊断,这对于判定疾病预后较为重要。

2.治疗之法,需辨证施治而非偏用一法。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肝风是颤证的主要致病因素。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上扰,夹痰、夹热、夹血瘀阻遏脑窍,神机失用,被认为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平肝息风是本病治标的有效方法。然而,颤证有因于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还有风夹湿痰者,故而治法也各不相同。明·薛己《正体类要》认为颤证源于气血两虚,以八珍汤大补气血治颤证。

3.临证之师,当参悟古今。春秋战国时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阐明了肢体摇动属风象,与肝、肾、骨髓密切相关。这一理论,一直被后世所宗。至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颤振门》又提出气虚、血虚均可引起颤证,治法为“气虚颤振,用参术汤”“血虚而振,用秘方定心丸”。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颤振》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可见,颤证的病因不仅限于肝风,虚、火、痰等致病因素同样重要。

首先,增强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导致颤证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若发现患者暴躁、愤怒时,要进行劝慰。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尽量使环境保持安静舒适,居处通风良好,避免受风、受热、受潮,生活有规律,节制房事。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其次,调摄护理方面。颤证患者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对颤证较重者,应帮助患者做适量被动运动,按摩肢体,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下地行走时,应注意走路姿势、技巧和速度,注意安全。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一旦发生褥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护理应注意详细观察病情,予以辨证施护。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因以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为主。病机多从虚、风、痰、火、瘀立论,病位在筋脉,但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密切相关。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灵活变通。本病为难治病证,部分患者呈逐年加重倾向,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调摄。

当代治疗颤证的临床经验推崇气血学说及补肾法。颜德馨教授治疗颤证推崇气血学说,在古人“血虚生风”的理论基础上创立“血瘀生风”的观点,遵循“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重要治疗原则,主张运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剂治疗颤证。临床习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化裁,根据患者的表现随症加减,每每能获良效。

郑绍周教授认为颤证与痰、瘀有关。痰、瘀不仅是病理产物,还是本病的致病因素。痰、瘀乃因虚而致,多因人至老年肾精渐亏,五脏六腑日衰,阴阳气血不足,使肾无所藏,进而导致气血津液的输布失常。在治疗颤证谨遵《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以及补肾活血化痰的临证施治原则。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医碥·颤振》:“颤,摇也,振,战动也,亦风火摇撼之象………风木盛则脾土虚,脾为四肢之本,四肢乃脾之末,故曰风淫末疾。风火盛而脾虚,则不能行其津液,而痰湿亦停聚,当兼去痰……风火交盛者,摧肝丸。气虚者,参术汤。心血虚者,补心丸。挟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定振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zyswt/4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