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按照任务清单预习课文。 “提起鲁迅,人们常会想到他的严肃与庄重。但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亦有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走进他的童年,去看看那个尽情玩耍活泼可爱的少年鲁迅吧!” (注:这个导入语出自《名校课堂》上的一份教学设计。) 学习要有的放矢,正式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学习目标。 预习反馈 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鲁迅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我想请一位同学再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鲁迅并带领我们回顾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反馈) 新课学习 (一)结构梳理 这篇文章回忆的又是哪段往事呢?标题给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 标题中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哪两个大的部分?(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其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哪些段落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1-8自然段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空间的转换,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整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这种空间的变幻也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所以也有时间的流转在其中。 那么在文章中作者又是通过哪个自然段将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呢?(第9自然段) 这段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把两个部分连接起来。我们把文章中这样的段落叫作?(过渡段) 这段不但结构上起到了过渡作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极富深情,极具艺术表现力,请同学们把这段齐读一遍。(学生齐读第9段) 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对即将到来的读书生活的恐惧、不满与无奈,“我不知道为什么”流露出一种不满但又无力抗争的无奈。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其实他知不知道?→其实他心里知道,他提到的任何一点都能成为其要去三味书屋的理由,但最终还是说了句“都无从知道”,知而说不知,可见他心中的一种无力反抗的无奈和不满,哪怕再不愿意,但他终究还是要告别百草园了。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我”失去乐园的沮丧,深深的遗憾,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想离开百草园,对百草园深深的依恋与不舍。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和“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的告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少年时代的鲁迅多可爱呀!可是读起来又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不舍与无奈,这是一个自由惯了的孩子在告别属于他的那片天地。反复出现的“Ade”,郑重其事地与自己所有心爱的小东西告别,流淌出的那种无法掩藏的深沉的遗憾。若学生无法体会,可相机举例:这就好比你在家葛优躺了半月,突然要上学了,你不得不和自己的心头好说:Ade我的手机,Ade我的沙发,Ade我的零食……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体悟用低沉的语气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读出“我”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 (二)百草园之乐 这是少年鲁迅与百草园即将分离时的那种浓烈的不舍之情,四十多年后的鲁迅想起百草园时,他的情感还是那样浓烈吗?(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第一自然段) 请你们自由地读第一段文字,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自豪、得意 相传→故弄玄虚增添神秘感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深重的怀念与无奈的惋惜,“相见”一般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见面,可见作者把百草园当作自己亲密的老朋友。“连那最末次的也已经”再回首,最后一次见到百草园竟然已经是那么久之前的事情了!深深的怀念之情呼之欲出。 似乎确凿→看似矛盾,用“确凿”或许是因为事实如此,“似乎”又是因为时间久远,印象早已模糊,给人一种“前尘旧事,似梦似幻,往事缥缈不可追”的感觉,更添几分伤感。 “我”那么喜爱百草园,数十年之后往事都已模糊但再次回忆起百草园来那份怀念仍然深切,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因为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么“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1-8自然段,解决上述问题。 小结:百草园之乐,乐在美丽的景色,乐在神秘的美女蛇传说,乐在冬天时的雪地捕鸟。 是啊,百草园的景色多美呀!多有趣呀!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把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读一遍。 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 这么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有序地进行描写的呢? 预设 “菜畦→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桑椹”顺着人的视线由低到高来描写百草园的植物。 “树叶里的鸣蝉→菜花上的黄蜂→从草间窜向云霄的云雀→泥墙根一带的种种动植物”从高到低到高又低下去。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百草园的景物,“单是”突出强调后面写泥墙根的景与趣,由此开始描写局部的景物。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小结:景物繁多,但描写有序,不仅如此,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把众多景物罗列在一起,突出了单是后面这一局部的内容,既然单是泥墙根一带就已有无限趣味,就更别说园中其它的地方了。这更加突出了百草园的美,也突出了作者的对百草园的喜爱,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欣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童趣。 这一段景物描写写得真好,还有哪些描写方法或是技巧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下作者所使用的技巧。 预设 动静结合 静态的景物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何首乌藤和木莲藤、覆盆子。 动态的景物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描写了园中景物(调动人的五感)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色彩(色彩搭配); “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事物的形状;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虫儿们的声音; 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来描写果实。 生动传神的修饰语 “臃肿、肥胖、轻捷的……”等修饰语都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不但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貌而且表现出了事物的神韵。还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之情。 数百个字,写了这么多种景物,却写得井然有序,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的高明了。 在作者的记忆里,百草园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还有味,但也有地方是不去的,是哪里呀?(长的草里。)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3-6自然段,要读得生动有趣。 作者写美女蛇传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又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小结:美女蛇的传说浸润的也是作者对岁月的美好回忆啊!给本就美丽百草园的罩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也增添了几分趣味。 百草园之趣可不止如此。冬天的百草园也挺好玩儿的,好玩儿在哪里?(雪地捕鸟) 雪地捕鸟,我一听都觉得特有趣,请你把鲁迅先生直接介绍捕鸟过程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鲁迅先生是如何把捕鸟的过程介绍清楚的?(介绍动作)作者具体介绍了捕鸟时的哪些动作呢? 小结:没错,他就是抓住捕鸟的这几个关键动作,动作介绍清楚了,捕鸟的过程也就写清楚了。而且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我们也要向大师鲁迅学习,把动作描写写好。 雪地捕鸟如此有趣,百草园的冬天如此有趣,可是为什么作者在第⑦自然段开头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三味书屋亦有乐 百草园真美呀!百草园真神秘呀!百草园真有趣呀!这种美与趣融进了鲁迅的骨血里,但人总是要长大的,成天玩乐的童年时代过去了。让我们跟随鲁迅的脚步踏出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那些人、那些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三味书屋部分(10-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寿镜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找出依据。 结合学生的分析相点评总结。 小结:所以先生循序渐进地教导我们,虽有一点旧时代的古板,但不乏温度,严厉而不苛刻,反而有一丝丝和蔼,体贴又有温度。所以在先生的书屋里,我其实也感受到了学习生活的乐趣。这种“乐”又体现在哪里呢? 预设 跑进后园摘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后园玩耍之乐,和伙伴们一起溜进后园找乐子。) 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声读书(有口无心搞怪地读书,学生时代特有的单纯的快乐) 课堂上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在课堂上画画(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偷偷玩乐,与老师“斗智斗勇”) 小结:原来呀,三味书屋并不像少年鲁迅踏足之前所想象的那么无趣,在书屋里,少年鲁迅和他的小伙伴们有读书搞怪之乐、后园玩耍之乐、课堂偷戏之乐。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给了鲁迅无尽的乐趣,叫我如何不想它呢?只可惜→“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什么没有了?(绣像) 追问:仅仅是绣像吗?(三味书屋所得的乐趣,甚至我的快乐的童年时光) 是啊,那些承载着童年的快乐的东西,那段曼妙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去惋惜、去怀念。这一切凝成了最后这一句深深地叹息,请你像我这样一样叹息一声。(师读: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生齐读: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学到这里,我相信聪明的你们必能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写了什么内容?(“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回忆)写出了什么(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好奇与追求,以及天真浪漫、自由快乐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 是啊,鲁迅深深地怀念着他童年时代的生活,从他的这份怀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心灵柔软的、活泼可爱甚至有些调皮的鲁迅。少年的鲁迅并不严肃,他自己的乐园里他尽情驰骋。 (四)课后小练笔 我相信儿时的你必定也有自己的乐园。请你仿照课文第2段文字,描写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字左右。 备于年10月27号 备课参考: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 注:PPT背景图是在熊猫办公付费下载的,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gy/9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乡村振兴紫乌藤鼓了村民钱袋子
- 下一篇文章: 作文之窗ldquo大条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