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3岁。

年12月,李鼎出生在永康,年随父亲李成之前往上海求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上海工作的李鼎每年都会回老家一两趟。每次回到老家,除了看望父母,做得最多的是给乡亲们免费治病。

4月5日,清明节。在他的老家——永康市石柱镇厚仁村,不少乡亲自发聚在一起追思李鼎……

“每次他回家,明堂里就像赶集一样热闹”

厚仁村毂贻堂,是李鼎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给乡亲们义诊的地方。

“每次他从上海回家,明堂里就像赶集一样热闹,挤满了人。”70多岁的李为妙是李鼎的邻居,指着面前空荡荡的明堂追忆,“真的很难想象,这么小的明堂竟能挤下那么多人。”

对于这样的盛况,李鼎的外甥李顺利同样印象深刻。“每次看到明堂里排起长队,我就知道舅舅要回来了。那时候,外公外婆还健在,舅舅每年都要回来几趟。”当时,10多岁的李顺利很纳闷,为什么舅舅还没到家,就有这么多人在排队等待?

后来,李顺利才知道,精通针灸的舅舅早已成为全村人的骄傲。每次他回来前,外婆就会高兴地跟左邻右舍讲,李鼎要回来了……于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早早过来,找李鼎看病,甚至还有从缙云、武义等地赶来的。

明堂里摆一张桌子、两条凳子,就成了那个年代最简单的“门诊室”。每次李鼎到家,放下行李,甚至来不及喝一口水,就坐下来把脉问诊、施针除病,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那时候,整个院子只有李为妙家有电灯,为了支持李鼎义诊,他把唯一的电灯让了出来。

李鼎的儿子李健从小在上海长大,也常跟父亲回永康。上海到金华,再从金华到永康,从永康城区到厚仁,坐车要一天一夜,连续转车让年纪尚小的李健备感辛苦。可每次一到家,父亲总是忙得顾不上他。

“与其说回永康探亲,不如说专程回来给老家人看病。”李健告诉记者,即使回老家过年,不管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李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接诊病人。虽然忙,但李鼎乐在其中。李健说:“感觉能回馈乡里,为病人解除病痛是父亲最大的快乐。”

“大哥回来一趟,就能救治一批人”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李鼎每年回乡的日子成了周边百姓记挂的日子。“因为大哥回来一趟,就能救治一批人。”喊李鼎大哥的是84岁的李爱钦,她和村里很多人都称李鼎为“大哥”。

李鼎给病人针灸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爱钦50多岁时,肩部长期疼痛不已,有人说她得了癌,吓得她吃不下睡不好。李鼎看了以后说,这是筋出问题了。经过李鼎针灸治疗,疼痛很快缓解了。在她的推荐下,李爱钦的亲戚也由李鼎治好了久治不愈的顽疾。

84岁的周金霄视李鼎为救命恩人:“要是没有大哥,我和二儿子早就没了。”上世纪60年代,周金霄怀了二胎。当时人们大多在家待产,可没想到周金霄遭遇了难产。危急时刻,李鼎及时赶到,施针救治,周金霄母子平安。

“前几年看到他的时候,气色还不错,怎么说走就走了。要不是大哥在上海,我肯定要去送他最后一程。”周金霄说,每次李鼎回上海的时候,总会带点她做的九头芥梅干菜和土鸡蛋,“大哥爱吃永康肉麦饼、梅干菜烧饼”。

“他开的药都很便宜”

除了给病人施针,李鼎还经常给病人开药方。李鼎开的药方中很少有特别名贵的药材,一帖药往往只要二三十元。“同样的病,其他店开的药方配药常常要一两百元,而大哥开的药方配药只要几十元。”周金霄说。

李鼎的小妹李兰多找出一张李鼎年开的药方。药方上写的是:生熟地各9克、炒白术9克、陈皮6克、夜交藤(首乌藤)12克、灵磁石(打碎)30克、苏梗12克、酸枣仁15克、全当归9克、山楂9克、何首乌12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金狗脊12克、川杜仲9克、红枣5个,服用七天。

“配齐这帖药只要20多元,其中最贵的是酸枣仁,要五六元。”永康柳忠中医诊所的中医师柳忠和永康山川大药房的药师李尚算了一下这帖药的价格。

对李鼎的药方,柳忠并不陌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病人拿着李鼎的药方到柳忠这里配药。“我没见过他,只知道他是上海的专家,是我们永康石柱人,他开的药都很便宜。”柳忠还抄下了不少李鼎的药方。

“对于一名中医师来说,药方是很珍贵的。李鼎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药方共享出来,让我十分敬佩。”柳忠说。

“这了了我一桩心事”

年11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李鼎传承工作室”“李鼎医家中医针灸永康传承基地”医院和厚仁村挂牌。

让中医针灸文化在家乡传承和弘扬是李鼎的心愿

当天,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正式建立帮扶共建关系。同时,在李鼎的见证下,医院的青年中医师胡斌和俞超拜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名师工作室的徐平教授和沈卫东教授。

让中医针灸文化在家乡传承和弘扬,一直是李鼎的心愿。“永康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年纪越大越想念这片故土。我一生都和针灸打交道,工作室能在家乡落地,我备感欣慰,这了了我一桩心事……”李鼎对家乡满怀深情。

让李鼎欣慰的是,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医院针灸推拿学科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送中青年医师到上医院进修、轮训和跟师等方式,医院培养了一批针灸推拿人才。

这些年,医院还在针灸推拿学科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在沈卫东的针刺麻醉团队领衔指导下,医院成功开展了永康首例针刺麻醉技术手术。

“一直以来,李老对我院的帮助很大。他的离去,是永康的一大损失。”医院党委书记吕章春说,斯人已逝,医院将继续与李鼎的团队合作,继承发扬他的针灸理念,让针灸惠及更多百姓。

“传统要延续下去”

年5月15日,厚仁村迎来了上海义诊专家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上海中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刘晓鸫博士、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挺博士,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恒博士。李恒是李鼎的侄子,作为李鼎教授传承团队成员,从年起就随李医院市府大厦门诊部。

当天,上海义诊专家团队为厚仁周边百姓带来了一线城市的医疗技术。这是李恒首次组织专家义诊团队。

李恒告诉记者,义诊是李家的传统。高祖父李聚平在清朝末年开设道生堂药店,从此家族以医药为业。祖父李成之秉承传统,长期为家乡百姓免费送医送药。

“我父亲李成之不仅免费为贫苦百姓治病,还煎好药送上门。”李兰多至今还记得父亲哄小孩子吃药时的话,“药,香香的”。

李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回家乡义诊,一直坚持到80多岁,因年纪大握不准针,才没有继续回家乡义诊。医院市府大厦门诊部坐诊时,医院给他安排普通门诊,一次针灸治疗费用有时低至7元。李健说:“父亲的目的就是让病人少花钱。”

李家的传统深深影响了李恒,前些年就多次跟随李鼎回家乡参加公益活动,而今接李鼎的班,回乡义诊。考虑到个人的力量有限,李恒还将邀约上海医疗专家回乡义诊,尽最大努力满足家乡百姓的需求。李恒说:“传统要延续下去。”

?文章来自《金华日报》年4月9日A6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hj/1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