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王炸级别神作把大语文拍成纪录片,惊艳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跟着书本去旅行 这几个月来,每天晚上,我家都有一段让人期待的闲暇时光。 每晚饭后,我们会看上一集最近发现的宝藏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 观看链接在文末 几个月看下来,只有一个感慨:太有趣!太涨知识! 它是央视的一部大型体验式文化节目。 每一集,都以中小生课本或经典读物里的内容为线索,跟着专家实地去探索里面的奥妙。 从年12月份开播以来,每周4-5集,已经足足播出了几百集,而且现在每周还在继续。 里面涉猎的领域之深广,让人惊奇。 寻迹河西走廊、长安、苏州园林,吐鲁番、陕西民俗印记,草原,山海雄关等。 探秘书本里的诗词、岳飞故里、齐国故都。 感受各地的美食、建筑,探讨动植物风土人情…… 真是无所不有。 并且它还很有时间节律性,比如,临近春节,会推出新春特别栏目;中秋节会有中秋主题,每一集都很精彩。 每天看上一集,放松身心,还能让孩子身临其境的感知文化,拓展书本知识。 这种方式,堪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值得孩子们看一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几乎人尽皆知。 它是人教版7年的课文,也是鲁迅笔下最著名的散文之一。 《跟着书本去旅行》其中的一集,就带孩子们一起到浙江,亲自体验了鲁迅童年的一天。 在课文中,鲁迅写到: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长颈鹿伏在古树下。 今天的三味书屋,大部分陈列还和书本记录的一致。 鲁迅的书桌,静静的趴在私塾一角,上面刻着那个醒目的「早」字。 关于鲁迅的位置,还有一段佳话: 鲁迅原来的座位,是靠近后门的一个位置。那个门通往后园子,当时孩子们常常溜出去,到园子里玩。 鲁迅觉得小伙伴们进进出出,会打扰到他学习,就主动搬到了角落里。 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小时候的鲁迅,就很有追求了。 《三味书屋》的课文里,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家的「百草园」。 鲁迅家的百草园里,植物很多,但它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宽敞的菜园子。 可鲁迅却把它们描写的那么生动: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孩子们读过课文,再实地探访百草园,就会折服于鲁迅生动的文笔。 短短的一篇散文,鲁迅提到了很多动植物: 皂荚树、桑葚、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等等。 文史专家李永鑫老师也介绍说: 鲁迅小时候很爱学习,小小年纪,就在百草园学了昆虫学、植物学、动物学、鸟类等很多知识。 后来鲁迅又到了南京矿路学堂,在那里学了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再后来鲁迅留学日本,学习医学。 十几分钟节目,看后却非常感慨,它让我们从很多细节中,看到了影响鲁迅一生的生命印记。 也能让孩子们学习到人物背后的精神。 多彩年画 我比较喜欢的,是《多彩年画》这节。 这节从孩子们一年级的课文《春节童谣》说起的。 课本的《春节童谣》,只是教孩子们念会了童谣,但关于春节习俗背后的广阔历史,却很难展开说。 节目中,就补上了这一点。 孩子们先是亲眼看了年画的制作过程——雕版印刷术。 接着,听两位老师,细致地讲解了门神的来历。 最早的门神,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也很简单,就是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四个字。 这一节里,知识点非常多: 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是用来辟邪的,所以在古诗《元日》里有这样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知道了这个典故,孩子们一下就明白古诗中的深层含义了。 再后来,门神年画里的形象,就换成了唐代的两位名将,在「宣武门之变」立下大功的尉迟敬德及秦叔宝。 两个人也都上了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的绘有功臣图像——凌烟阁,两人一人持鞭,一人持剑锏,守门护院。 《多彩年画》这一节里,还讲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古人大多迂腐刻板,可他们其实也有活泼幽默的一面。 比如,明清时,紫禁城里的年画,会在主图旁,画好多小物品: 灯笼,蜜蜂、小鼓、山、云等。 而这些物品,其实都是通俗的谐音梗: 灯笼、蜜蜂、五个小鼓组合,就是「五谷丰登」。 画有剑和猴子的,谐音梗是「封侯拜将」。 「山和云」的组合,就是「平步青云」…… 这些,都寓意着吉祥,也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年画还有很多流派,天津杨柳青年画,四川的绵竹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年画…… 纪录片的每一节,内容都十足丰富,所展现的眼界也非常广阔,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里,也处处展现着价值观。 跟着纪录片,孩子们博古通今,能看到一个广阔的未知世界。 民族美食 我家两个女儿最喜欢的,是关于美食的介绍。 在传统的蒙古包里,敖其教授给孩子们讲述了草原上饮食文化。 老舍在《草原》这篇课文里,也曾提到过草原上的美食,比如,奶茶、手抓羊肉、奶豆腐等。 但老舍的散文,更重抒情,跟草原美食对应的礼仪、历史文化,却要用更多的篇幅讲出来。 节目里就带孩子们,深入探索了这些。 蒙古族的传统美食,分为:红食和白食。 红食主要是牛羊肉,白食则是奶制成的各种食品,酸奶、奶酒、奶酪,奶皮子、奶酥、奶油等等。 丰富的美食,彰显的也是草原人民的智慧。 在草原上,最初是没有冰箱的。 像鲜奶、牛羊肉等食物,没办法保存那么长时间,所以,人们就把牛肉制成牛肉干,把奶制成丰富的白食。 这些风干食品,携带方便,还能补充能量。 这些知识,能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在草原,还有很多礼仪: 迎接客人,主人一般都会端上一碗奶茶,因为奶茶是草原中的额吉,也就是食物之首的意思。 给客人割肉时,刀子要朝向自己,然后把肉「扣」给客人,预示尊敬。 这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独特食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食物的新奇和多样性,更能了解和食物相关的礼仪、文化。 也为孩子们将来去旅游,亲身去体验感受,有所铺垫。 这档节目,我觉得它也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而拍: 每集加上片头片尾,只有18分钟多,孩子们每天看一集,既不伤眼,又能足不出户游中国,值得强烈推荐。 观看链接我也帮大家整理好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hj/9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