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jdsb/181208/6702244.html

风是什么?

在文学家眼中,风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其所到之处,“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科学家说,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气压差是空气流动的原因。在自然界中,有龙卷风、台风、飓风等,常让人感到瑟瑟发抖。但也有微风、清风等,给人一丝丝清凉。

风除了是空气流动的现象,风中还常夹杂着雨、雪、沙尘、微生物等;风还有冷风、热风、干风、湿风等温度和湿度的差别;不同季节的风,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春风的舒爽,秋风的肃杀,寒风的冷冽。除了自然界的风,人们还会根据需要制造各种风,如电吹风、风扇、空调的冷风等。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时时处处都受到风的影响。风能除湿,让潮湿的环境或物品变干燥;风带走水分的过程,吸收了体表的热量,让人感觉凉爽;风也能让你头晕脑胀、鼻塞流涕。风是有益还是有害于人类?

中医学有取类比象的特点,人体是个小宇宙。人们把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风的现象,用于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

古代医学家认为,风是影响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界中有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而一旦这六气太过,就会形成“六淫”危害身体健康。

风为六淫之首,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为阳邪。在六淫中,风常与其他淫邪相合,比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在很多病症中,往往都兼有风邪的因素。风的特点是位置不固定,常在身体里跑来跑去,从头到脚都有它们的身影,特别是位置最高的头顶。从阴阳角度分析,风为阳邪,注定它容易化热。

风邪引发的疾病范围很广,并有外风、内风之分。

外风致病,可以表现为外感风邪,也称为伤风,其病在皮毛腠理,以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咳嗽等为主。外风还可以表现为风邪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引起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歪斜等。

治疗外风引发的病症,常用辛散祛风药,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为主组成方剂。在配伍药方面,常因个体体质强弱,感邪轻重,病邪兼夹等不同。因祛风药多辛温香燥,容易助热,故应配伍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生地、知母等。风邪夹杂它邪入侵人体,容易造成络脉闭阻,因此常加活血药如地龙、乳香、没药等,这就是所谓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又因“风胜则干”的原理,风邪侵淫血脉,容易损伤阴血,祛风药的香燥又易耗伤阴虚,所以疏散外风常配伍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药。

如果说外风,是自然界的风邪对人体的影响,这比较好理解。那内风,是什么呢?是体内真的有风吗?

内风又称为肝风,我们常说“肝风内动”。其产生和肝脏有密切关系。肝藏血,主筋、属甲木,通于风气,体阴而用阳。内风的表现有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可见,内风是一种对风的抽象的描述,不一定是体内真的有风,而是这些症状很符合风邪的特点。

有意思的是,治疗外风,我们常用“祛”字,意在祛除外风,有“攘外”的含义。而对于内风,我们常用“熄”字,意为熄灭,有“安内”的含义。

内风又有虚实之分。热极动风和肝阳化风,属于内风的实证,治疗方法用平肝熄风,常用钩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平肝熄风药为主。由肝热阳亢引起的内风,常配伍清热药如栀子、黄芩、石膏、寒水石、滑石等。阳热亢盛容易伤阴血,故应配伍生地、白芍、玄参、龟甲等。肝火扰乱心神,引起烦躁、失眠,常配伍茯神、首乌藤等。

温病后期,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属于内风之虚证,治疗用滋养熄风,常用阿胶、鸡子黄、白芍、生地、麦冬等滋补阴血药为主,常配伍平肝潜阳药,如石决明、钩藤、牡蛎等。另外,鳖甲、龟甲既能滋阴,又能潜阳,也常配用。对于这种虚风,既要滋阴,也要潜阳,以求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此外,外风与内风之间,常可互相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治法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本文作者简介

中医交流,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yy/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