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哈喽,大家晚上好啊~

我是咱们天星小学的笑笑老师~

很多人发过豪言壮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实际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不过你相信吗?有这样一个节目,能真正实现让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能顺便学习语文知识。

它就是央视一部大型体验式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每一集,都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寻迹河西走廊、长安、苏州园林,吐鲁番、陕西民俗印记,草原,山海雄关等。

探秘书本里的诗词、岳飞故里、齐国故都。

感受各地的美食、建筑,探讨动植物风土人情……

经典著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提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鲁迅的名篇之一,也是现在人教版教材的必修课文。

其中有一期就是带着孩子们来到浙江,漫步鲁迅故里,品味台门往事。三味书屋,一个早字刻在心间;百草园里,何首乌藤摇曳生姿。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绍兴,走近鲁迅,最好的学习在路上……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大家最好奇的就是鲁迅家的「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孩子们实地体验了一番,积累了很多词汇,也认识到很多植物。

还可以听文史专家李永鑫老师讲解鲁迅的生平,了解名人的名事,走近他们精彩的一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走进吐鲁番·火焰山的秘密

所有孩子最爱的《西游记》里,“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让每个孩子都梦想有一把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只需一扇,乘风而起,比孙悟空翻筋斗云还快。

然而,火焰山确有其地吗?火焰山为什么会这么热呢?火焰山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那儿真的寸草不生吗?

这些问题都曾是我们上课时自然形成的疑问。火焰山被视为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西游记》中第六十一回还特意用了一首诗,来描写火焰山整日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景象。

于是,在领队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行驱车来到火焰山。到达的一刻,一个孩子热得直接感叹道“简直要晒成牛肉干了”。

有了直观的感受,待到专家公布温度时,大家立刻有了感知,恍然大悟。原来,当地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专家的鞋和袜子在那里都被烤坏过。

原来,在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两大陆地板块相撞,拱起了一座喜马拉雅山,又经过经年累月的变迁,天山山脉随之出现。火焰山属于天山的支脉,与天山山脉基本平行。因为火焰山的存在,天山的融水被火焰山阻隔。而它的山体由砂岩构成,透水率极低。无形中提升了火焰山区的温度。

那么,火焰山地区真的寸草不生、寸鸟匿踪吗?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结果,他们除了找到一些别的地方飞来的蒲公英种子,一无所获。孩子们就很自然地认为,这里曾经着过一场大火,才导致现在荒芜一片的。

但这个推论马上就被专家打破了,其实火焰山从来没有着过火。

真正的原因是:吐鲁番年降雨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达多毫米。地下水位又低,所以才导致这里没有生命迹象。而火焰山的名字里之所以有“火”,是由于阳光照射在山体上,赭红色的色调非常浓重,热气流不断向上升腾,感觉上就是在着火。

一次实地的学习与发问,让年龄并不大的孩子也开始感悟和启发“生命”这样更大的课题。

陕西民俗印记·三秦味道

陕西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土地肥沃,诞生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作家贾平凹从小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因为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他将多种陕西美食的做法及历史渊源做了详细记录,由此编撰出了《陕西小吃小识录》。

书中写道:陕西这块浑厚的黄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物产不同,气候不同,构成了它丰富奇特的习尚风俗,而各地的小吃正是这种习尚风俗的一种体现。

比如,肉夹馍,明明是肉夹在馍里,但为什么不叫“馍夹肉”,而叫“肉夹馍”呢?

其实一开始,人们常说“肉夹于馍”,但陕西人骨子里干脆、豪爽,嫌这样叫拗口。久而久之就省略了中间字,叫成了“肉夹馍”。同理,当地人管羊肉泡馍也叫作“羊肉泡”。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人喜欢吃米,有人喜欢吃面。在陕西,面食种类繁多,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酒宴席面,还是家常便饭,面食始终是餐桌必备。那么,陕西人为什么对面是如此钟情呢?

这就要追溯回历史了。在古时,有两种粮食文化。一种是北方的粟米文化,即小米;另一种则是南方的稻米文化,即大米。而到了汉唐时期,小麦得到大面积种植,随即逐渐取代了粟米文化,即小麦。自古,陕西就是全国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所以面食就成了关中地区的主要饮食。

而陕西人最好的一口,绝对得数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

《春节童谣》—多彩年画

这节从孩子们一年级的课文《春节童谣》说起的。

课本的《春节童谣》,只是教孩子们念会了童谣,但关于春节习俗背后的广阔历史,却很难展开说。

节目中,就补上了这一点。

孩子们先是亲眼看了年画的制作过程——雕版印刷术。

接着,听两位老师,细致地讲解了门神的来历。

最早的门神,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也很简单,就是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四个字。

这一节里,知识点非常多:古代人们,认为桃木是用来辟邪的,所以在古诗《元日》里有这样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知道了这个典故,孩子们一下就明白古诗中的深层含义了。

再后来,门神年画里的形象,就换成了唐代的两位名将,在「宣武门之变」立下大功的尉迟敬德及秦叔宝。

两个人也都上了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的绘有功臣图像——凌烟阁,两人一人持鞭,一人持剑锏,守门护院。

《多彩年画》这一节里,还讲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古人大多迂腐刻板,可他们其实也有活泼幽默的一面。

比如,明清时,紫禁城里的年画,会在主图旁,画好多小物品:灯笼,蜜蜂、小鼓、山、云等。

而这些物品,其实都是通俗的谐音梗:灯笼、蜜蜂、五个小鼓组合,就是「五谷丰登」。

画有剑和猴子的,谐音梗是「封侯拜将」。

「山和云」的组合,就是「平步青云」……

这些,都寓意着吉祥,也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用「旅行」的方式打开书本

纪录片的每一节,内容都十足丰富,所展现的眼界也非常广阔,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里,也处处展现着价值观。

每一站的学习都有一个文学主题,并会让孩子们体验相关活动,

如:遥认微微入朝火——做灯笼(入朝火指灯笼)

孩子们亲身体验与之相关的文化,如白居易的诗句“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康震老师跟我们讲解“入朝火”实际上是指灯笼,并请传统灯笼师傅传授制作灯笼。

杜甫草堂,感受传统手艺——做草房

带孩子到成都草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到西安长安城——认识西安城墙

长安城规模宏伟,而城墙除了是建筑布局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作用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那么如此严密的堡垒是用何建造的?

出塞之路——体验如何才能进出边关

边塞诗歌中常常出现“玉门关”、“阳关”,它们到底是何面貌?于是带领孩子们朗读边塞诗歌、讲解玉门关和阳关的知识。实地到玉门关的遗址去看:

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最后才能“出关”。

这档节目,也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而拍:

每集加上片头片尾,只有18分钟多,孩子们每天看一集,既不伤眼,又能足不出户游中国,值得强烈推荐。

如今,这场书本之旅,仍在途中。尽览课本中经典的山河大川、故事名人,通感书中内涵,立足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或许这也是让书本真正“活”了起来~

中国文化知识题,暑假让孩子涨知识!

小学期末复习课件教案免费下载!

明确!9月1日起所有中小学校禁止!

小学数学必会图形求面积的10个方法!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天星小学生尊重版权,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欢迎点赞在看,留言区说出你的看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yy/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