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学派论坛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陶弘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十二经,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伤寒论》中用附子以温中助阳,散寒止痛,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补脾阳以暖土,下补肾阳以益火,因此其配伍亦根据上述目的而应用。 《黄帝内经》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强调“通”是行经的第一前提,而“不通”则是绝经的最后要义。可见只有气血充盛,经脉畅行,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长壮老、生育生殖。笔者体会附子在治疗妇科疾病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应用于闭经,又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既可以消除寒性的痛经,也可以治愈“炎性”的盆腔炎症。处方用药多用黑附子,尽量减低附子毒性。 病案举例 病案1 患者某,女,20岁,未婚。年9月18日初诊,末次月经9月12日,量极多,色红,伴大血块,腰酸,乏力,失眠,纳食尚可,大便通畅,小便调。前次月经8月17日,带经9d。年2月曾因带经20余天吃中药止血,之后未进一步诊治。9月2日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1.1cm。舌淡嫩,苔薄,脉沉细无力。血色素68G/L。 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继发贫血。中医诊断:崩漏。辨证:气血亏虚,肾阳不固。立法:益气养血,温阳固冲。处方:生黄芪30g,黑附片15g,党参10g,土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10g,细辛3g,生藕节15g,三七粉3g,桂枝10g,茯苓15g,当归10g。 上方3剂,9月21日复诊,血已极少,下腹偶胀,大便软,每日1次。舌淡嫩,苔薄,脉沉细。继续服用上方7剂。9月30日三诊,出血近净,9月29医院做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不规则中强回声3cm×2.1cm×1.1cm,西医建议住院诊刮,患者因没有性生活史,惧怕手术,再次求助于中医。为慎重起见,留病人住院观察,继续服用前方加减。10月11日至17日行经,量中等,基础体温单相,21日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0.6cm,未及异常回声。患者出院继续门诊治疗,11月3日和11月30日连续正常月经,并出现典型双相体温。之后恢复每月规律的有排卵月经。 病案2 患者某,女,18岁,未婚。年8月7日初诊,先天性处女膜闭锁,原发闭经。2年半前行处女膜切开成形术,术后采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半年,按月行经。停药后1个月曾有少量出血1次,之后至今闭经2年。带下不多,无明显不适症状,进食及大小便正常。舌淡嫩,胎薄白,脉沉细。查激素2E53pg/mL,FSH8.2mLU/mL,LH6.3mLU/mL,T34ng/dL。 西医诊断:原发性闭经。中医诊断:闭经。辨证:脾肾亏虚,胞宫不温。立法:温肾健脾,暖宫散寒。方药:生黄芪30g,生白术15g,黑附片10g,川芎6g,熟地黄10g,桔梗10g,菟丝子30g,车前子15g,细辛3g,金银花10g,砂仁10g,陈皮10g,首乌藤30g,香附10g,鸡血藤30g,续断30g。上方服用12剂即来月经,量中等,带经6d净,无痛经。 病案3 患者某,女,25岁,未婚。年5月11日初诊,既往月经后错,经期延长,近2年日益加重。医院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症”,予达英-35治疗3个月,停药后症状同前,测定基础体温完全单相波动。就诊时已2个月没有行经。带下不多,纳可,大便3d1次,不干。舌嫩淡,满布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滑。 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诊断:月经后错。辨证:脾肾阳虚,气血瘀滞。立法:温阳散寒,行气化瘀。方药:初诊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为法,用桂枝温通经脉。1周后复诊,患者没有任何改善和不适,故改用黑附片增强力道。莪术10g,土白术15g,杜仲炭15g,鸡血藤30g,茯苓15g,北柴胡10g,黄芩10g,生黄芪30g,黑附片10g,蜈蚣2条,水蛭3g,三棱10g,续断30g,红藤30g,土鳖虫10g,炙甘草10g。再服药14剂即行经,量多,基础体温单相。继续服用前方加减,从第2个月起,连续按月行经,基础体温双相,逐渐呈典型形态。 病案4 患者某,女,24岁,已婚。年8月7日初诊,下腹疼痛伴低热1个月。曾在外院诊断为“急性盆腔炎”,已予抗生素输液治疗两周,腹痛有缓解,但出现明显腹坠、腰酸,复查血象WBC11X/L,中性粗细胞70%。患者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1周,血常规恢复正常,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求助中医。来诊时,下腹坠痛,腰酸,带下水状,纳差,大便软,每日2次。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 西医诊断:盆腔炎。中医诊断:妇人腹痛。辨证:寒束热壅,肝肾不足。立法:清热开郁,调补肝肾。方药:初诊用桂枝温阳通脉,疗效不显,后加用黑附片,处方:红藤30g,金银花10g,桂枝10g,生杜仲15g,连翘6g,木香10g,元胡10g,川楝子6g,陈皮10g,法半夏6g,茯苓30g,砂仁10g,细辛3g,黑附片10g,土白芍15g,土茯苓15g。服药7剂,患者症状消失。后因工作劳累,情况反复,仍以上方进退加减,痊愈。 用药体会 ①运用黑附子治疗,要注意辨清舌脉。舌多胖嫩暗,脉必有沉相。②黑附子的煎法需要强调,一般剂量应久煎60min以上,不麻口为宜。③可配伍干姜增强附子药力,配合甘草降低附子毒性,《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④附子与半夏、瓜篓、贝母为十八反配伍,但临床应用辨证得当,尚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人体只有不断运动,才能送走糟粕,运来营养。人要运动,人自身的五脏六腑更要不断运动。一旦这种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阳气体现在动上,阳气不足或亏虚,首先表现的就是运动的障碍。吴绶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逐在里之寒湿”。中医的特色在整体观,阴阳相交、水火济济,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临床体会,大剂量附子味厚力猛,药效专一,可以回阳救逆,力挽狂澜;而小剂量附子则更像是一个过关斩将的枭雄,快速运送其他药物穿梭于经络脏腑之间。无论是热壅,还是寒凝,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人体自身不能很快把热散掉,不能迅速驱走寒邪,从而造成局部的壅滞、瘀阻,经脉气血流通不畅。附子正是通过它的辛热竣猛,打通脉络,加快输送速度。所以小剂量附子在临床的应用应该更加广泛,无论是寒、热,还是阳虚、阴虚,只要有气血经脉运行不畅的情况存在,就完全可以应用附子,当然其剂量和配伍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而定。如张仲景所用,病轻偏表,宜速祛其邪,附子重用至3枚。汪苓友:“附子之用不多,其力岂能表里之寒哉!”病重偏里,难以速去,则附子用至2枚,意在缓图,以尽其邪。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zyswt/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