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的经验。朱教授治疗该病多从脾胃、肝胆入手。早期祛除痰热之标,疏通中焦之道路,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中期予四逆散合越鞠丸以行气解郁,疏肝理脾;后期重在调脾胃,健运化,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处方精准,用药灵活,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朱莹教授是湖南中医院脾胃病知名专家,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脾胃病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30年余,熟读经典,博采众方,教学严谨,潜心研究,擅于总结临床工作经验,对失眠痰热扰心证,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第一作者)有幸跟随朱教授门诊学习,受益良多,现将朱教授从脾胃、肝胆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的经验整理如下。

01失眠的概述

失眠,中医学称之“不寐”,又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多伴有头晕头痛、倦怠乏力、心悸健忘、烦躁易怒、脘腹胀满等不适,降低了工作、学习效率,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亦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成年人群体中长期睡眠障碍者可多达25%[2],已引起了临床医师及医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但目前对于失眠的治疗,西医常应用镇静催眠药及抗抑郁药等,治法有限,且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长期服用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成瘾性,或者神经功能损害等。然而,中医治疗失眠历史悠久,其理论依据充实,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特色突出,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临床效果明显,且毒副作用小,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

朱教授认为,由于人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生活水平要求高,导致人们(以年轻人居多)易于情志不畅,如焦虑、浮躁易怒等;易于形成不良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如饮食不节制、偏嗜、刻意节食、加班熬夜等。那么,长期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脾胃失于健运,加之饮食失宜,加重脾胃功能的失调,使痰湿内生,郁久化热,痰与热结,壅滞中焦,胃络入心,扰动心神,不寐由生,故提出失眠属痰热扰心证最多见。从古代医籍的记载中亦可看出,如《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中载:“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医碥》载:“胃不和,或热或痰则卧不安”;《类证治裁》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盖胃气主降,若痰火阻痹,则烦扰不寐也。”

02分期论治

2.1早期以清化痰热为主,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朱教授认为早期治疗应先祛除痰热之标,疏通中焦之道路。“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始终也”,而中焦是联络上下焦、水液运行代谢、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道路通畅是肝气调达、脾胃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故朱教授选用温胆汤合栀子豉汤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随症加减用药。方药组成: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甘草3g,竹茹10g,枳实10g,栀子10g,淡豆豉8g,酸枣仁10g,合欢花20g,首乌藤10g。方中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取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加黄芩以增清热燥湿之用;酸枣仁、合欢花、首乌藤养心安神。综观全方,清胆与和胃兼行,理气与化痰并重,兼顾宁心安神,对失眠痰热内扰证初期患者疗效明显。相关研究亦证明,温胆汤对失眠痰热扰心证疗效确切,如徐姣等[3]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型失眠30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3.3%。

2.2中期行气解郁,疏肝理脾,方选四逆散合越鞠丸朱教授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人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必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导致人们身心负荷重,易于浮躁易怒,或是焦虑不安等,进而出现肝气失于调达,郁结于内。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木乘土,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化功能失常;同时影响全身气机的调畅,导致气郁,若久而迁延不愈,继而可引起痰、火、湿、食、血之郁,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其次,调达气机亦有助于祛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治疗中期,朱教授选用四逆散合越鞠丸,以行气解郁、疏肝理脾。既可助早期祛痰,又可助脾胃运化,承上启下,治疗连贯,临床疗效尤佳。

2.3后期调脾胃,健运化,方选六君子汤加减朱教授认为,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驱邪为标,扶正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失眠痰热扰心证的后期治疗,患者痰热基本已除,气机亦得调畅,故当选六君子汤加减以调补脾胃,以恢复其运化受纳之职,脾升胃降之性。六君子汤是由四君子汤补益脾胃之气,再加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燥湿化痰而成,煎煮时加少许生姜、大枣,既可协四君子汤益脾,又可伍陈皮、半夏和胃。该方配伍特点:甘温补脾,以助运化,绝生痰之源;和胃降逆,以助受纳,顺胃气通降之性;燥湿化痰,除中焦之湿,可助脾运之复。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利而不峻、冲和平淡。同时,考虑到土得木则达,木郁常致土壅,结合“肝体阴而用阳”,其主疏泄和藏血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喜调达而恶抑郁,故酌加芍药养血柔肝、当归养血活血、柴胡调达肝气。同时叮嘱患者在服药的同时,注意精神调摄、规律饮食、按时作息,否则,有损疗效,病情也容易反复发作。

03典型病案

曹某,女,45岁,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失眠1年余,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初诊时,症见入睡难,易醒,醒后难以再睡,多梦,心烦易怒,睡眠受情绪影响大,胸闷有痰,色黄质黏,脘腹胀满,呃逆,倦怠乏力,纳差,口苦口干,头晕,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偏红,苔黄厚腻,脉细数。诊断:失眠(痰热内扰型),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药物组成:黄芩10g,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甘草3g,竹茹10g,枳实10g,栀子10g,淡豆豉8g,酸枣仁10g,合欢花20g,首乌藤10g。7剂,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并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规律作息、调摄精神、锻炼身体。二诊:夜寐较前改善,咳痰减少,胸闷稍减,脘腹胀满,纳差,肢体乏力,苔偏黄根部稍厚,脉弦细。予越鞠丸合四逆散加减,药物组成:香附6g,川芎6g,苍术6g,神曲6g,栀子6g,炙甘草6g,枳实6g,柴胡6g,芍药9g,酸枣仁10g,首乌藤10g。14剂,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三诊:睡眠基本正常,食纳欠佳,进食少许即感饱胀不适,易疲倦,余症皆已不明显,苔白根部稍腻,脉细。辨证脾胃痰热已除,治以健运脾胃,恢复脾胃正常的功能。方予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法半夏10g,陈皮6g,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白芍10g,当归9g,柴胡9g。7剂,每天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患者注意精神调摄,规律饮食,按时作息,适当锻炼身体。随访1个月,睡眠正常,诸症均已不明显。

04体会

随着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思虑过重,致肝胆不利而情志不畅,脾胃之土因木郁而不达,加之物质、娱乐生活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形成了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偏嗜、刻意节食、熬夜等,加重了肝胆、脾胃的损伤,使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中焦,胃腑失和,上扰心神,不寐由生。失眠顽固难愈,长期失眠会使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头痛,乃至精神焦虑、抑郁等情志改变,使肝气郁结更甚,更加抑制脾土,致中焦失调,胃腑失和。正如《素问·逆调论》中载:“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载:“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朱教授提出失眠痰热扰心证分期论治的理论依据与处方用药,早期以祛除痰热之标,疏通中焦之道路,方选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减;中期治以行气解郁,疏肝畅脾,方选四逆散合越鞠丸,后期调脾胃,健运化,方予六君子汤加减。同时结合饮食调理,规律作息,重视精神调摄,疏导情志。中医诊疗思路清晰,切中病机,处方用药精准得当,随症加减灵活,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娄余,朱莹

改编自:《朱莹治疗失眠痰热扰心证经验》

新媒体编辑:李帆影

娄余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有治好的吗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zyswt/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