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份中国90后收入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90后平均月收入为元,其中有2成90后月收入超过1万。存款情况也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3成90后存款为0;2成90后存款在3万以内;还有2成存款达10万以上。评论区里,许多年轻人留言写下自己的真实收入:“98年,平均月薪,无房无车还不上进。”“我91年的,目前一个月工资,偶尔还放假,我这辈子是不是完蛋了。”“90后,两套房,两辆车,月入6万左右。没要过父母一分钱,存款基本可以给自己未来养老。”这是一个中国年轻人被割裂的时代。20多岁的时候,人人都上班,作为普通人,大家过得都差不多。可过了30岁,好像突然就“分流”了。有的人突然一飞冲天,买房、买车、海外职业、全球旅行成了最常见的话题,医院、孩子就读国际学校都是生活的常态。还有名牌衣服包包鞋子,这些随随便便动辄几万的消费完全不在话下。还有很多人不上班了,天天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一副根本不缺钱的样子。而另一边,没钱的年轻社畜,每天上班如同行尸走肉。加班深夜,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靠外卖果腹,用不动脑的综艺和游戏麻痹自己。真实且残酷的对比,让我们不得不思索: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揭示:以下两种人,往往能在在不断变化的未来,突出重围,活得更出众。01持续精进自己的人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位武汉的张阿姨,61岁了在疫情期间,用手机上了多门网课。她白天看些时常短、集数少的课,晚上看集数多的,每天平均能学完3-5门课。白天要照顾外孙女,晚上10点后才有更多时间上网课,她每晚都学了4-6个小时。家人说她择菜的时候都在看,因为是她喜欢做的事,劝她少看会儿都不听。对比之下,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我疫情期间看完了集的网剧...”61岁的阿姨,求知的态度比年轻人都强,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把无知当骄傲,贪图不费脑的安逸呢?菲兹杰拉德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学过的每样东西,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人生就像一个储蓄罐,你往里面投入的每一分努力,必定厚积薄发,给你想象不到的回报。02有B计划、不靠死工资的人我认识一个90年的姑娘,叫文文。毕业后,她一直做着一份月薪的工作,朝九晚九,周末无休。可能是出身农村的原因,和其他90后不同,她是我见过的最拼命攒钱的90后。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她就先把固定要存的钱留出来,只花剩余的钱。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饭,上班自己带荤素搭配的便当。她知道超市的熟食晚上7点之后半价,也知道面包房会把前一天剩的面包捆起来打折卖。洗衣服都是在晚上10点后才洗,因为她所在的城市有谷峰电,可以省些水费。她的一些同事,曾在背地里说她抠门到极致,不知怎么传到了她耳朵里。她却特别云淡风轻地对我说,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她。直到去年,文文一口气付了两套房的首付,一套投资、一套自住,让同事们羡慕不已。很多人问文文工资也不算高,怎么存下这么多钱的,她是这样说的:“我早就不把工资当唯一收入了,很久之前就业余做了一份兼职,工资和副业收入一到账都先存进了理财账户里。学会通过理财,钱生钱。”原来,文文在工作之余,一直默默地学习理财知识,研究金融行业,通过理财赚到了不少非工资类收入,慢慢地摆脱了那份死工资。起初是每月收益块,后来是块,0块……虽然刚开始收入不起眼,但是通过复利的作用,财富增长起来特别快。文文的理财收入在复利的作用下,3项收入的钱,很快就攒够了2套房子的首付。而那些背地里嘲笑她的精致女生们,还过着外表光鲜、存款为0的生活。她的人生信条是:短暂的快乐,只会让快乐之后的生活更加空虚。而努力赚钱,才能拥有随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底气,带来持续长久的幸福感。她说,自己的起点并不高,家境也如很多人,但理财带来的非工资收入给了她底气,让她加速完成了财富积累,实现人生逆袭。03千万别低估复利思维它是普通人翻盘的唯一机会Mintel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会理财和不会理财的人在10年的时间轴内,财富有着高达8倍的差距。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有一份死工资。没有B计划,更没有让钱生钱的意识。每天迫于生计、病痛、孩子上学的压力,不得不苦苦挣钱,甚至借钱。在当下社会,每个人其实都像一只蚂蚁,身上背着体积大10倍的负重,扬着头前行。

为此,卓优商学院特别推出《理财入门训练营》正式开营啦!我们可以从0基础开始,树立理财思维,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噢!

撕掉“金融难懂”的吓人标签,让你边听故事边学金融,积累最实用的金融知识,最终实现财富自由,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为了让更多的投资小白,能够增加工资以外的收入,卓优商学团队研发了一套《理财入门训练营》,通过10天的学习,只要元,就让你一次性了解理财的底层逻辑。

长按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zyswt/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