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松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导读

daodu

何首乌是一味常用中药,最早记载于唐·李翱的《何首乌传》。别名首乌、赤首乌、地精,来源于蓼科蓼属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干燥块根入药称何首乌,干燥茎藤入药称首乌藤。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生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用于疮痈、瘰疠、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高血脂症。首乌藤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现代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证明何首乌具有抗衰老、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保护、保肝、神经保护、抗菌等作用,二苯乙烯苷是其已知的具有降血脂、益智、抗衰老等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何首乌不仅以饮片入药,并被作为原料投料用于多种中成药生产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记载的以何首乌、制何首乌、首乌藤入药的制剂有65种。作为入选中国卫生部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用品名单(国家卫法监法[]51号文件),何首乌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化工、美容等行业。

何首乌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北至河南省,日本也有分布。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北等省区,广东德庆为传统道地产区。随着野生资源逐渐枯竭,人工种植已逐渐发展起来,目前主要栽培产区有广东的德庆、高州,广西的隆安、田林,贵州的施秉、湄潭,云南的文山、砚山等地。

何首乌从植株形态上有几个类型,典型的区别为茎枝有圆枝和棱枝之分。圆枝类型的植株其块根横切面呈黄色,棱枝类型的植株其块根横切面呈白色和由浅至深的粉红和紫红色,当地对这两类药材的使用也略有不同。目前市场上的何首乌药材主产区,野生药材主要来源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贵州圆枝和棱枝类型均有分布,云南和四川的以圆枝为主。栽培药材为圆枝何首乌,栽培起源为广东德庆,全国各种植基地的母种几乎均来源于德庆。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细长,末端形成肥大的块根,块根肥厚而不规则,有长条形、长椭圆形、纺锤形、团块状等,质坚实,外表红褐色、暗褐至色黑褐色。茎缠绕,长2~4m,茎上部分多分枝无毛,常呈红紫色,具纵棱,微粗糙,下部木质化。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3~7cm,宽2~5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1.5~3cm;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mm。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cm,分枝开展,具细纵棱,沿棱密被小突起;苞片三角状卵形,具小突起,顶端尖,每苞内具2~4花;花梗细弱,长2~3mm,下部具关节,果时延长;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色,花被片椭圆形,大小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背部具翅,果时增大,花被果时外形近圆形,直径6~7mm;雄蕊8,花丝下部较宽;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卵形,具3棱,长2.5~3mm,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

棱枝类型的何首乌小枝呈四方形,具纵棱,棱上具密集小乳突体;嫩叶上面沿叶脉及下面呈紫红色,成熟时渐变绿色,上面叶脉常下陷;花较大,开放时直径3~3.5mm,外面3枚花被片背面具纵阔翅,翅先端具缺刻。

植株有蓼科植物特有的膜质托叶鞘,块根横切因皮部散生维管束而形成“云锦花纹”为其品种鉴别特征。

二、生物学特性

多野生于山脚、路旁、草坡及灌木丛等向阳或半荫蔽处,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怕严寒,年平均气温在14.6℃及以上生长旺盛,低于12.5℃时生长不良;在0℃和低温霜冻时,常导致何首乌嫩梢冻伤或冻死,中下部落叶。怕积水,忌干旱,要求土壤含水量25~30%,水分过多,往往引起根系腐烂甚至全株死亡。有些产区在较干旱的山坡或山顶种植,虽能生长,但产量不高。在年平均降水量mm左右,相对湿度75~85%的地区,生长发育良好。何首乌是深根性的药用植物,其块根可深达土中40cm以上,故要求土层厚度40~60cm以上,具有一定肥力,含钾和有机质较多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有利于何首乌块根生长,产量高。土层瘦薄、易于板结的土壤,块根生长不正常,呈干瘪细小状态,产量低。含氮过高的土壤,会引起何首乌徒长,其块根反而长得很小,产量也不高。

何首乌属多年生植物,定植第一年地上部分生长主藤蔓,第二年后主藤蔓继续生长,并从茎基部和主藤的节间抽生新藤蔓。每年均有一个生长周期,藤蔓从早春气温回升到14~16℃时开始生长,在雨水充足、夏季高温前藤蔓生长进入高峰期,进入高温干旱季节生长缓慢;秋雨季节又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比第一个高峰期略次之,到了冬季地上部分老藤开始枯萎落叶。由于产地无霜期长,很少出现0℃以下的低温冻期,整个植株中、下部分仍保持大部分棕褐色藤蔓,上部分为浅绿色藤蔓。未进入完全休眠时,冻期会出现冻伤。进入12月份后,将进入完全休眠期状态。何首乌藤蔓条数与根条数大致成正比,一般藤茂块根亦旺。何首乌一年生植株即可开花,8~9月为盛花期,9~11月果实成熟,一生中可多次连续开花结果。

扦插苗种植当年即可结薯,因而生产上以扦插繁殖为主。扦插生根快,1个月可成苗,成活率高达90%。插条上生根和结薯部位为插条埋于土中的节,何首乌从埋于土中最末端的节开始结薯,然后往回各节次第结薯,因此大薯在末节,往上的薯渐小,有时甚至指头大小,但也可一起采回做药材。种子容易萌发,发芽率达60~70%,但因种子不易采收,育出的苗生长期年限较长,且易产生变异,故生产上几乎不采用。

三、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1)育苗地

宜选择村边或平缓山丘,灌溉方便,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作为育苗地。在冬季深翻地30cm,经冬季风化后,到第二年春天将土块打碎,捡去草木根和石块,每m2施充分腐熟的厩肥、草木灰等混合肥kg,与土混匀作为基肥,然后起宽cm、高15~20cm的畦,以待育苗。

(2)种植地

选择沟边、林地、山坡及房前屋后排水良好处作为种植地。种植前深翻地30cm以上,经风化后,打碎土块,拣净草根、石块,每m2撤施充分腐熟的厩肥、草皮灰等混合肥kg和50kg过磷酸钙作基肥,混匀肥料与表层土,耙平,起畦,畦的长宽视地而定,畦高25cm。亦可以在房前屋后按株行距25cm×30cm开穴;每穴施充分腐熟的厩肥、草皮灰等混合肥约0.5kg,复土回穴与肥料拌匀。

2、种苗繁育

有性(种子)繁殖和无性(扦插、压条)繁殖均可,生产上常用的为扦插繁殖。

(1)插条采集

每年早春收获何首乌时,选留结薯多的植株,摘取药材(薯块)后,截取茎基以上1m内的茎枝,选出其中生长粗壮的枝条,剪成有3~4个节的小段作为插条。剪时上切口距上节约5cm,剪成平面;下切口距下节2~3cm,剪成斜口。切口要求平整,插条无破皮。将插条下部整平齐,按约枝左右捆成小把,以便后续消毒和浸泡生根液。

(2)插条的消毒和生根处理

插条浸泡于倍50%可湿性多菌灵溶液消毒15min,捞出晾干后,并在0.5%的NAA溶液中浸泡插条基部30min。

(3)扦插育苗

使用当天剪取和处理的插条,小拱棚薄膜育苗。按行距15~18cm,开沟深10cm,按株距3cm将扦插条摆入沟中,覆土压实,插条有2个节要埋入土中,注意要顺芽生长的方向插,扦插好后用水浇透苗床,保持湿润。

(4)苗期管理

保持棚内温度15~28℃之间,温度高于30℃时揭膜通风降温,持续高温时搭遮荫棚。经常淋水保持苗床湿润,雨季注意排水。及时清除杂草,做到除早除了,以防草荒欺苗。当新发嫩梢长至15cm以上时可用喷雾器喷2%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溶液,每隔7d一次,以育壮苗。当苗高20cm以上时用剪刀剪去顶梢,以防过长。10d后会长出新根,40d后便可移栽定植。

(5)起苗

起苗前一天用水浇透苗床润土以便起苗,起苗时注意不伤苗,有结小薯的将小薯摘除,浆根置于阴凉处备用。需要运输的用竹筐装盛,运输过程中避免过热和吹风干燥,注意保湿。

3、定植

春秋两季均可种植。桂中、桂南可于10~12月,桂东可于9~10月份,桂西可于春季4~5月初,选阴雨天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定植地上按株行距25cm×30cm挖穴,每穴种入1株种苗,种后覆土压实,淋定根水。每m2用苗约株。

4、田间管理

(1)搭架

当苗高30cm以上时,用竹子或树枝搭成人字形、高约2m的支架,以利于茎藤向上缠绕生长。

(2)浇水除草

定植初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幼苗期应勤除草,一般搭架后不宜入内除草。

(3)追肥

何首乌是一种喜肥植物,除种植时施足基肥外,还需要进行多次追肥,一般在8月份以前不施肥,以免地上藤蔓徒长,影响块根生长,如果藤蔓生长细弱,可用充分腐熟的人畜粪水追施1次。藤蔓生长茂盛则不宜追肥。到了9月份以后,植株进入开花期,其块根开始生长,这时应重施肥1次。每m2施腐熟厩肥、草皮灰、草木灰等混合肥料~kg,与过磷酸钙50~60kg拌匀,在植株两侧(或周围)开沟施下。以后,每年春季和秋季再各施肥一次,以促进块根的生长,提高产量。开花后追施2%的食盐水和石灰,可提高产量。

(4)打顶剪蔓

藤蔓长到2m高时,摘去顶芽,以利分枝。30天后剪去过密的分枝和从基部萌发的徒长枝,以减少养分消耗。摘掉茎基部的叶子及不留种的花蕾,以利通风、透光。

(5)培土

每次施肥结合培土进行。12月底进行根际培土,促进块根生长。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为害叶片,在高温多雨季节开始发病,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发病初期叶片表面产生黄白色病斑,后期变褐色,中心部分破裂脱落成为孔洞,严重时整片叶枯萎脱落。防治上于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搭设支架,剪除过密藤蔓和老、病、残叶,保持通风、透光;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源菌的积累和传播;发病初期喷1:1:波尔多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2~3次,或用65%代锌森~倍液喷施。

(2)根腐病

多在夏季发生,为害根部。受病植株根部从须根起逐渐变褐腐烂,随着根部腐烂程度加剧,叶逐渐变黄,病情发展到最后导致全根腐烂,植株自下而上逐渐枯死。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挖除烧毁,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切不可让其蔓延为害。防治根腐病的发生应注意排水;拔除病株,病穴撒上石灰盖上跺实;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倍液浇灌根部,可起到保护作用。

(3)锈病

为害叶片,2月下旬始发病,病菌随雨水蔓延,3~5月和7~8月为害严重。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圆形黄绿色病斑,叶背面逐渐隆起形成针头状大小的疱斑(病菌的夏孢子堆),疱斑破裂后散发出黄锈色粉末。后期发病部位长出黑色刺状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病叶曲缩、破裂、穿孔,以致脱落,整个植株枯萎。锈病发生时应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及地上残叶,减少越冬病源;雨后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1倍液或用65%代锌森倍液喷洒,每7~10d喷药1次,连续2次。

(4)蚜虫

在何首乌各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集中吮吸植株嫩梢、嫩叶上营养物质,使植株叶片皱缩卷曲,新梢停止生长,植株生长不良。还能传播病毒,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该虫在何首乌上发生普遍,是何首乌的主要害虫。降雨对蚜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旱则蚜害加重。防治方法:蚜虫喜群集于植株幼嫩部位为害,及时剪除徒长枝,消灭上面的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倍液加少量洗衣粉喷杀,每隔半个月喷1次,连喷多次,或用10%吡虫啉倍液喷雾。

(5)龟子

以成虫为害何首乌的叶片,轻者被害叶片呈缺刻状,严重者叶片被食光;幼虫咬食何首乌根部。防治方法:使用的厩肥、人畜粪便需经集中堆置高温发酵腐熟,杀死虫卵和幼虫;设置诱虫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或利用其假死性,在入夜后摇动被害植株,使其脱落,收集杀灭;栽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每m2用40%辛硫磷乳油ml与25kg细土拌和撒施后除入土中;用90%敌百虫倍液喷洒。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

何首乌种植8个月以上即可收获,一般以2年以上收获产量较高。秋季落叶后或早春萌发前采挖,拔除支架,在离茎基约1m处割除上部藤蔓,连带剩余茎段将根挖出,用不锈钢制洁净刀具剪取块根。

首乌藤拆除藤架后,割去未木质化的枝条和细小侧枝,选4~7mm粗的木质化茎藤作首乌藤,除去细枝、残叶,截成约50cm的长段,晒干而成。

2、产地初加工

采收回的何首乌,用洁净刀具削去头尾及除去须根,用洁净水(饮用水)手工或用电动洗药机洗净,按大、中、小分级。大、中规格的块根宜切成厚1.3~1.5cm的横切片,小规格不切片,分别摊放在烘炉内,堆厚约15cm,用50~55℃烘烤,每隔7~8h翻动1次,待有七成干时取出,在室内堆放回润24h,使内部水分向外渗透,再入炉内烘至充分干燥。亦可晒干或蒸熟后干燥。

3、商品规格

(1)何首乌

统货。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团块状,长6~20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皱纹及纵沟,皮孔横长,两端各有一个明显的根痕,露出纤维状维管束。质坚实,不易折断。切断面黄棕色、红褐色至深褐色,有粉性,皮部散有异常维管束4~11个,形成“云锦花纹”,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呈木心。经蒸后的首乌片横断面黄棕色至深褐色,呈鲜明胶状光泽,“云锦花纹”明显。气微,味微苦涩。以体重、质坚实、外皮红棕色、粉性足、断面黄棕色有梅花状纹理者为佳。

(2)首乌藤

统货。呈长圆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长短不一,直径4~7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粗糙,具扭曲的纵皱纹,节部略膨大,有侧枝痕,外皮菲薄,可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或淡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疏松,类白色。切段者呈圆柱形的段。外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切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或淡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疏松,类白色。气微,味微苦涩。

五、贮存与运输

1、贮藏条件

因何首乌含有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磷脂类及淀粉,易受潮,应存放于清洁、阴凉、干燥通风、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并防回潮、防虫蛀。以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0~70%为宜,商品安全水分为何首乌为10%以下,首乌藤为12%以下。

2、运输要求

药材运输时,注意不能与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并有防晒、防潮等措施。

六、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用于长江流域以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区何首乌的栽培生产过程。

七、何首乌无架栽培试验示范

以上技术为传统的搭架栽培技术,种植过程中所需人工较多。在目前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广西隆安县某公司进行了何首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试验及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功,在整地、灌溉、施肥、收获上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现总结如下。

1、选地

选择山谷间开阔较平坦、附近有水源的地块,适合于小型农耕机械作业。

2、整地

种植前整地。整地前视天气状况,用小型喷药机喷施百草枯去除杂草,杂草死亡并达到安全期后,机耕碎土,要求土块越细越好。平整后,按80~cm宽开沟,沟内撒施基肥,然后用人工或机械挑沟起畦,将基肥埋在畦内,畦高约30cm。基肥按有机肥kg/m2、钙镁磷肥kg/m2混合施用。

3、灌溉设施安装

在起好畦的地块上设计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以滴溉为宜。

4、育苗同前。

5、种植

每年11~12月种植。在起好的畦的两边,按行株距40cm×30cm在畦的两边成品字型各种1行,每m2用种量约3株。在土质疏松的植地,种植时将种苗摆放于畦面上,用一前端有一小叉的棍子或枝条叉住种苗的地下部分末端,略用力插进土中,使土中有3个节,地上留1个节。如土质较硬,则用小锄头开坑种植,淋足定根水。

6、田间管理

(1)追肥

一般种后约2个月(56~58d)根开始膨大,此时需要进行第一次追肥(大追肥),在畦上的行间开沟,沟深15~20cm,施用固体混合肥[50kg/m2的钾肥(氯化钾)和50kg/m2的磷肥(钙镁磷肥)混合],施后覆土。以后视叶色情况追施水肥2~4次,一般施用钾肥(氯化钾)10kg/m2,水溶后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淋施。叶色较黄时施用,如果叶色浓绿,则地下不太结薯,叶色绿偏黄者结薯较好。

(2)提苗和剪枝

地上部分徒长的植株结薯不好,因此要定期剪除徒长枝条,保留3~4条主蔓。因无架栽培枝条于地面匍匐生长,会在节部生出不定根从而影响主根对营养的吸收进而影响结薯,因此需定期将枝条提起以免生根,已生根的用小铲铲断后提苗,提苗过程中注意不伤及枝条。

(3)灌溉

视地块旱情,及时启用灌溉设备淋水。

(4)除草

种后约3~4月封行。因何首乌对除草剂较敏感,封行前人工除草1次,封行后杂草少可不用管理。

7、采收及初加工

种后约13~15个月,即次年的1-2月可采收,平均每m2产鲜药材1~1kg。采收时用改装过的钩机挖出块根,人工剪薯,集中,按个头大小分捡,清洗,干燥或炮制。

种植试验数据表明,种植两年的,株产鲜药材可达1~1.5kg,种植3年的,最高株产鲜药材可达2.5kg。

END

声明:本所发布文章均已获得相关作者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该文章可能侵犯其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转载本文章请注明出处!我们保留相关权利。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治白癫风医院哪家好
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zyswt/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