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首席講師,高級主任中醫師。前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黃斌

《四聖心源》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論明確,闡釋透徹,而且文筆精煉,風格獨特,具有廣博、深邃的學術思想,頗受後世醫家尊崇與青睞。黃氏發四聖(黃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脈相承,前後融貫,理必《內經》,法必仲景,藥必《本經》,其尊古崇聖之情懷,躍然紙上。尤其是書中自擬方頗多,然審其源流,悉宗四聖之旨,遣藥簡潔,配伍精當,施之臨床,效如桴鼓,集中體現了黃氏獨特的用藥思路,堪為後學師法之楷模。筆者不揣淺陋,擬從六氣治法、顧護中氣、健脾調中、注重疏肝、扶陽抑陰5個方面,結合臨床案例來解讀黃元禦的用藥思路,為弘揚黃氏學術、提高中醫療效而闡述一己之見,抛磚引玉,僅供批評與指正。

1六經司化為主,獨創六氣治法

  《四聖心源·卷二·六氣解》曰:“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後知六經之證。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傷寒論》雖以六經統病,但與六氣相對應,氣化一直是貫穿始終的。氣化即指六氣司化,是由氣以化水,由氣以行水。氣化,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篇第八》:“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氣化是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活動的體現。黃元御在“本氣衰旺”指出:“經有十二,司化者六經,從化者六經。從化者不司氣化,總以司化者為主,故十二經統於六氣。”

  他在“六氣偏見”指出:“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一經病,則一經之氣見。平人六氣調和,無風、無火、無濕、無燥、無熱、無寒,故一氣不至獨見,病則或風、或火、或濕、或燥、或寒、或熱,六氣不相交濟,是以一氣獨見。”為方便學者理解與記憶,黃氏創造性地提出了“六氣治法”,其具體內容如下:治厥陰風木法—桂枝苓膠湯(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姜、大棗);治少陰君火迲—黃連丹皮湯(黃連、白芍、生地、丹皮);治少陽相火法—柴胡芍藥湯(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姜、大棗、白芍);治太陰濕土法—術甘苓澤湯(甘草、茯苓、白術、澤瀉);治陽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湯(百合、石膏、麥冬、五味);治太陽寒水法—苓甘姜附湯(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考“六氣治法”,實源自《傷寒論》,也是黃氏研究仲景學說的心得體會。他的這種用藥思路對後世很有啟迪。筆者臨證治療一些疑難病症時,按黃氏的用藥思路辨證立法組方,往往也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當然,黃氏並不希望後學墨守陳規,不會靈活運用,因此他的“六氣治法”也是有隨症加減的,譬如治厥陰風木法“上熱加黃芩。下寒加干姜、附子”;治少陰君火法“若有下寒,當用椒、附”;治太陽寒水法“若有濕熱,當用梔、膏之類”;又如“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這是黃氏獨到的點睛之筆,證之臨床,頗有應驗。

案例:

李某,女,28歲,年4月16日初診於北京。

主訴:婚後兩年未孕,多方求治不效。心煩少眠,口干喜飲,經常喝氷鎮飲料,脾氣急躁,月經錯後,經行腹痛,量少色暗,納少便溏。

舌脈:舌紫暗尖紅,苔薄黃,脈滑數。

辨證:心火亢盛、下元虛寒,兼肝鬱脾虛。

治法:溫腎健脾,疏肝理氣,引火歸元。

處方:

附子30g(先煎30min)干姜15g桂枝10g

柴胡10g烏藥10g青皮10g澤蘭15g

川牛膝15g炒白術12g劉寄奴15g元胡15g

王不留10g首烏藤30g合歡花10g紅花6g

水煎服,七劑。

二診:心煩、口干好轉,睡眠稍改善,餘如前述。效不更方,守原方加燈心草5g,七劑。

三診:藥後諸症大減,喝水正常,月經量增,色轉鮮紅。守原方加減,七劑。

該患者經先後調治近兩月而基本痊愈,半年後其母來看病,告知李某已懷孕數周。

按:此類上熱下寒、本虛標實的病症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辨證的關鍵應抓住腎陽不足、下元虛寒,而不是心火獨亢或肝鬱化火的那一面,故敢力排眾議,大膽投用附子、干姜、桂枝以溫腎扶陽,使上炎之心火得以下潛,則腎水不寒而上承於心,以奏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之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hj/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