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眼通五脏,气贯五轮rdq
01. 病情简介 李某,女,63岁,.04.06入院 主诉:双眼突出伴酸胀不适2年。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突出,伴酸胀不适、畏光、流泪,曾医院,诊断为“内分泌性突眼”,后医院住院,给予激素治疗,效可,出院后因激素副作用逐渐停药。现患者双眼突出伴酸胀加重,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入住我院病区。入院症见:双眼突出伴酸胀不适、双侧眼睑水肿、畏光、流泪,泪液质黏、视物模糊、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高血脂病史、甲状腺结节病史、子宫肌瘤病史。 02. 舌象及脉象特征 舌象:舌暗红,苔黄厚腻,舌边有瘀斑。 脉象: 右手脉象:整体脉:浮,热,稠,强,躁急,滑,高太过。寸部敛涩,外侧壁刚;关部浮、粗、凸、热;尺弦、细、敛; 左手脉象:弦、敛、濡、涩、躁急,进多退少,寸部郁动,关部黏涩,尺沉、细、敛、弱。 03. 脉象分析 患者左手尺脉“细、敛”,说明患者平素劳心思虑过度,右手脉“浮、躁、急”,表示患者遇事好着急担心,情绪易波动,但却常常郁积在心不欲宣泄;长期内心郁闷,肝气郁滞,故脉“涩”,气机处于郁而不畅滞涩之状态。加之亲人身体有恙,内心担心着急,焦躁不安,更一步诱发气机失调,气火上逆,脉则“浮、强、高太过”;寸部“郁动”,谐振波明显,说明患者着急焦虑的心理状态,且右关部“浮、粗、凸、热”,左侧脉“进多退少”说明患者中上焦火热亢盛;左尺“沉、弱”说明患者气机上逆,下焦失养;脉“稠”为高血脂的征象;脉“濡”、关部脉“黏涩”说明脾胃运化失司,气不化津,津液代谢及输布失常。 04. 诊断治疗 中医诊断:鹘眼凝睛——气逆湿阻证 治疗原则:平肝降逆,清热利湿 方药: 天麻30g,钩藤12g,石决明30g,杜仲12g,川牛膝15g,寄生9g,黄芩12g,栀子9g,益母草15g,茯神15g,首乌藤12g,龟板(先煎)20g,附子(先煎)20g 5剂,水煎服,日一剂 服药后患者焦躁情绪较缓解,视物模糊较前减轻,双目神光内敛,仍双眼分泌泪液,眼泪质地较前黏稠,视物模糊,双眼突出按压如水囊,脉“浮、强、热、高太过”较前好转。 上方去寄生、黄芩、龟板、附子,加鳖甲12g,远志12g,夏枯草12g,白芍15g,炙甘草9g 3剂,水煎服,日一剂。 服药后患者双目酸胀不适感较前明显缓解,仍流泪,质地稍清,仍畏光,矢气多,关部脉“粗、凸”较前好转。 上方加木香9g,桂枝12g,泽泻12g,茵陈12g,谷精草12g 3剂,水煎服,日一剂. 05. 病情分析 《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双目的生理病理与脏腑气机关系密切。一方面,郁闷情绪长久积压于心,日久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滞不畅,不通于五轮,加之气不化津,津液代谢失常,停聚为水,水湿之邪上泛于目,则胞睑浮肿酸胀,滞留白睛则白睛浮凸,两眼突出;另一方面,气郁日久化火,炼液成痰,痰火上壅目窍,导致流泪且质黏、双目酸胀不适、视物模糊;《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贯五轮失常,脏腑气血精微不能濡养两目,两目功能失司,则见畏光、视物模糊。 患者平素劳心思虑过度,遇事好着急担心,情绪易波动,但性格内向,不良情绪郁积在内不欲宣泄;长期内心郁闷,气郁不畅,日久化火,加之外因诱发刺激,内心焦躁不安,而致气火上逆,中上焦火热亢盛,故方选天麻钩藤饮平肝降逆,清热安神,降低心理张力,更加龟板滋阴潜阳、附子引火归元。服药后患者心理情绪好转,热象减退,仍畏光、眼泪质地较前黏稠,视物模糊,故加鳖甲、白芍增加滋阴之效,夏枯草清肝明目兼能散结利湿,远志祛痰消肿又能安神益智,后患者双目酸胀不适感较前明显缓解,仍畏光、流泪、两目突出,为气血不通于目,津液积聚之征,加木香理气止痛,调中导滞,既能行气机郁滞,又可以助脾胃运化津液;桂枝化气行水,配伍泽泻、茵陈清热利湿,以行水湿痰饮之邪;谷精草甘辛走上焦,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医院 脑病二科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wutenga.com/swthj/7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于抗抑郁药物适应症,那些你所不知道的
- 下一篇文章: 偏方大公开12